邓小平的治学之道
关于读书,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曾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这句话主要是从学习马列主义经典着作要反对形式主义的角度说的。实际上,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人生始终与书相伴,他爱好读书,涉猎广泛,是个儒雅的读书人。
“靠自己学,在实际工作中学”
邓小平在家乡四川广安度过青少年时光。他接受的既有中国传统的国学教育,也有新式教育。据他的同学回忆,那时邓小平喜欢理化课和史地课。他经常运用学到的理化知识,思考一些自然现象和简单的工业生产问题。历史和地理课,给他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
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远渡重洋留法勤工俭学。5年多的时间里他没有太多安静读书的日子,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职业革命家。法国警察在搜查他的住所时找到的都是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他后来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1926年初,邓小平进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说:“我更感觉到而且大家都感觉到我对于共产主义的研究太粗浅”,“所以,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这不到一年的时间,是他唯一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时光,他如饥似渴地读书,理论水平和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大大提高了。
在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的主要身份是军人,专业是打仗,戎马倥偬。其间,他也有过办报刊、从事宣传工作的经历。他早年留法国时办过《赤光》,到了中央苏区,先是在瑞金办《瑞金红旗》,后来又到红军总政治部办《红星》报。凭着敏锐的政治头脑、简洁准确的文字功夫和丰富的知识,他总能把报纸办得红红火火。他的夫人卓琳回忆与他相识的情景:“我觉得这个人还可以,他有点知识,是知识分子。”他的老部下刘复之说:“他好读书,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我几次在行军出发前整理文件挑子,箱子里总装几本书,有马列的书,也有小说。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本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邓小平主张年轻人要多读书,同时要结合实际。他曾说:“年轻人首先得读点书,不读书不行,遇到问题解答不了。”1993年1月,他给孙辈们写了一封信:“我十六岁时还没有你们的文化水平,没有你们那么多的现代知识,是靠自己学,在实际工作中学,自己锻炼出来的。”“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锻炼。”依靠自学,把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这正是邓小平的学习之道。
空余时间要多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先是主政大西南,1952年到中央担任重要领导职务。1956年党的八大后,他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担任党中央总书记长达10年。繁忙的工作没有给邓小平留下太多的空余时间,但是他从未放松学习,更没有远离书本。出差时也带一两本书,抽空就翻翻。
1969年10月,因“文化大革命”而被打倒的邓小平开始了在江西近3年的下放劳动生活。临行前,他没有任何的要求,唯独着意请示中央,让他带去了几大箱的书。他每天上午去工厂劳动,下午和晚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而且“每日都读至深夜”。这些书主要有马列主义经典着作和历史、文学、戏剧等,以及一些回忆录、传记等。这些书籍陪伴他度过了艰难岁月。
他的女儿邓榕回忆说:“他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他通读二十四史,喜欢里面的《前唐书》和《后汉书》。还特别爱看《三国志》。”“政治人物传记看得多,主要是二战,跟他自己的军事生涯有关的,比如苏联的《朱可夫回忆录》等,他很注意地看过。”
邓小平还喜欢看地图和字典等工具书,办公室里有一部线装的《康熙字典》,已经被翻得非常破旧了。他在睡前还经常看武侠小说作消遣。他说,武侠小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看了记不住,下次还可以再看,根本不用过脑子。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好读书的邓小平不喜欢“掉书袋”,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也从来不在书上写字,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他说的话也都是大白话,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听得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以常人难以企及的魄力与活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阅读依然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他的秘书王瑞林说:“首长每天都要读大量的文电、资料和书籍,包括国外的很多资料,从不间断,所以他总有比常人更高的眼界,总能提出一些新概念、新提法,比如‘小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想法彻底地改变了中国,融入了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
更重要的,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总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死读书,反对教条,反对本本主义。他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党的理论创新活力,关键就是要有这样一种坚定信念和科学态度。